《 數位觀景 》
Digital View
流動的0與1再現生態格網的呼吸,觀測並省思大自然的保存與關懷
一、創作哲學
緊扣此公共藝術設置基地的特殊性,建構環境生態、科學研究、人文關懷的面向以凸顯此作品之價值,藉由獨立而細膩的觀察與思考,拋出科學與自然之反省介面,引領觀者、中心研究人員及參訪國際學術人士,進行更深刻的自然環境及生態關懷的省思。因此,公共藝術作品在此就扮演著重要的催化平台,去開啟美學與科學的對話性,成為一個核心聚焦的源頭,向大眾分享國網中心的研究經驗與生態觀測,省思科學研究如何扮演大自然生態保存的角色。
二、創作理念說明
生態數位格網觀測站 - 保存大自然景觀
臺灣重要科技的入口,即時網路傳輸與研究,湖泊與珊瑚的觀測格網
國網中心之設立目標為:「擁有全台灣最豐沛的高速計算能量和高品質的學術網路資源,我們不斷嘗試以全觀的角度活用能量。"Better HPC, Better Living" 就是對人、對生活、對世界的關懷,希望整合運用國網中心研發科技為各領域的生活應用加值,讓科技與生活有更多對話,使科學有更多新發現、科技不斷再創新。」
(資料來源:http://www.nchc.org.tw/tw/about/overview.php國網中心網頁)
因此,本團隊在創作前曾拜訪中心與研究人員相互交流,對於此中心之研究成果印象深刻,得知國網中心目前不僅僅為科技導向,以研究技術應用在醫學治療上,曾在2003年SARS疫情蔓延全臺灣時,適時啟用網路多對多即時通訊技術,協助醫學治療而獲極大迴嚮。

圖一:藝術家參訪與研究員交流
此後,更積極以生態、人文關懷理念建立「格網中心」,如在全球建立湖泊、珊瑚觀測站等,即時將當下觀測的影像,藉由網路傳輸呈現生態實景,以進行即時之觀察與研究,並將「格網」介紹於全世界,而獲得國際肯定。

圖二:參訪國網中心即時觀測海生館影像
(成為本作品採用的即時擷取影像)
本團隊將透過公共藝術作品《數位觀景》來展現格網中心對人文與自然科學的關懷,特別提出如何應用此中心現有的網路,與所建立的即時觀測影像,將網路互動機制與網格意象納入本作品之創作理念,企圖闡述生態格網更深層的概念,創造國網中心的核心意象「數位空間」,透過即時生態影像的轉化呈現,並加入互動的公共性、議題的藝術性、基地的特殊性,來見證此中心科技研究對生態關懷之努力。
三、創作內容本創作內容包含:1.作品主體、2.互動檯座。
1.作品主體:(1)全彩LED顯示器、(2)壓克力板、(3)鍍鋅鋼架、(4)LED燈點、(5)無線遙控裝置、(6)全彩LED控制器、(7)LED燈點控制器、(8)LED燈點驅動器。

2.互動檯座:(1)觸碰螢幕、(2)不鏽鋼檯座與輪子、(3)電腦控制系統、(4)排熱風扇。
觸碰螢幕將分為四個介面:1.歡迎介面、2.即時觀測、3.生態影片、4.創作平台。
觀者可用手去撥動影像中的方塊影像或按畫面下方左右鍵來選擇互動介面。

(1)作品主體LED顯示器之三種影像:a.即時觀測珊瑚影像、b.五種國網中心所提供的觀測影像、c.互動創作平台。以下加以說明:
a.即時觀測珊瑚影像,透過國網中心即時觀測網路串流,將截取之即時觀測影像轉換為FLV檔案格式,並透過網路傳輸至本作品電腦控制系統內,也同時播放於LED顯示器。此即時觀測影像乃常態的展示,直到有人開啟另個互動選項才開始作改變。

b.五種國網中心所提供的觀測影像輪撥,如:湖泊、衛星、森林、果蠅神經、颱風路徑圖。本團隊將以互動檯座的觸碰螢幕顯示說明文字以達到教育的功能,如:即時觀測的景象顯示在LED顯示器時,觸碰螢幕也會同時顯示該影像的介紹,LED顯示器為五種生態影片輪播,每30秒輪播一部,觸控螢幕為每一部影片的介紹文字與圖片,輪播2輪後無人操作觸控螢幕回到即時觀測畫面,LED顯示器回到即時觀測畫面。另外也有設立一機制,若觀者需不限次數重覆觀看此五部影片時,也可按下右邊藍色”持續播放”按扭,以達到連續五部影片播放的效果;若觀者需回到即時觀測畫面,則可按“回首頁”按鈕,說明如下圖。
l 輪播影片每部影片播放30秒

c.互動創作平台。

本互動創作平台將有設定為數字”3”,也就是互動者可用手撥動到畫面3,即可進入創作平台開始寫字或繪圖。互動者創作時可不限時間,牆上的LED顯示器仍然顯示即時觀測畫面,直到互動者完成創作後,按下執行按鈕(1. 完成並顯示、2. 顯示所有創作、3. 指定撥放、4. 回首頁、5.生態圖片)其中之一,即可播放至LED顯示器。互動者按1. “完成並顯示”時,圖像就可播放至LED顯示器1分鐘;若互動者按2. “顯示所有創作”時,LED顯示器即可播放前10件作品;若互動者按3. “指定播放”時,即可鎖定所創作的圖像;若互動者按5. ”生態圖片” 時,即可進入本團隊所提供的生態圖片資料庫,選擇一張喜愛的生態圖片並加入創作。此3種互動機制乃方便貴中心做彈性選擇,尤其”指定播放”可方便貴中心有研討會或重要活動時播放所需的圖像。
以下為操作步驟與時間:
互動創作平台
互動者在觸控螢幕畫面選擇數字”3”的互動創作平台,則可開始進行創作。
創作平台編輯
互動者可發現觸控螢幕上方有五個按鈕,分別為”完成並顯示”、以及”顯示所有創作”、”指定撥放”、”回首頁”、”生態圖片”,3分鐘後若無人操作,LED顯示器則自動回即時觀測畫面。
完成並顯示創作者圖像
互動者選擇”完成並顯示”按鈕時,LED顯示器為互動者剛才創作的圖像,播放1分鐘後,LED顯示器也回到即時觀測畫面。3分鐘後若無人操作,觸控螢幕則自動回”即時觀測畫面(編號1)”,或可按”回首頁”按鈕, LED顯示器也會自動回即時觀測畫面。
顯示所有創作
互動者選擇”顯示所有創作”按鈕時,LED顯示器為前10件互動者創作的圖像的輪播,輪播完後LED顯示器回到即時觀測畫面。若3分鐘後無人操作,則觸控螢幕自動回到”即時觀測畫面(編號1)”,或可按”回首頁”按鈕, LED顯示器也會自動回即時觀測畫面。
指定播放創作者圖像
互動者選擇”指定撥放”按鈕時,LED顯示器將不限時間顯示互動者所創作的圖像。當然也可按”回首頁”按鈕,LED顯示器又會自動回即時觀測畫面,觸控螢幕也會回到”即時觀測畫面(編號1)”。
互動者按5. ”生態圖片” 時,即可進入本團隊所提供的生態圖片資料庫,選擇一張喜愛的生態圖片並加入創作。
(4) 本作品的主畫面為”即時觀測畫面”,但為了有更多元的變化,在觸控螢幕的畫面將提供四種選項即:1. 歡迎畫面(編號0)、2. 即時觀測畫面(編號1)、3. 生態觀測影片(編號2)、4. 互動創作平台(編號3),通常此”歡迎畫面”不常被使用,因而將此畫面編號為0,真正的”首頁”即指”即時觀測畫面”(編號1)。 樹狀圖如下:

2. 互動觸碰螢幕
(1)將國網中心的即時觀測畫面呈現於數位空間。
(2)五種國網中心所提供的觀測文字,如:地點、時間、科學議題、生態訊息等。
(3)互動創作平台之創作介面。本團隊將建立一個數位繪圖板與互動手繪網站平台,此平台網站提供了各式繪圖筆、調色盤及選擇生態圖片等功能,供參與者利用創作,創作後方可播放於公共藝術的LED顯示器內。
如下圖:

四、公共藝術創作之造形、符號、元素、機制之意義,以下分項分述之:
1. 總體數位空間造型
藉由國網中心的即時觀測珊瑚研究,結合關懷地球的理念,融入造型藝術美學,共構出生態格網具有即時性與互動性的數位空間,並以「自然光」的變化與網格影像來呈現網路0與1的流動。

圖三:修正後作品總體造型示意圖
2. 數位空間/地球軸線
以類似圓形的空間喻表網路數位空間,中間LED顯示器部分喻表地球之軸線。因此,利用軸線呈現影像,其他的面積則由格狀壓克力建構成喻表之網路空間,再現了格網中心資訊流通之全球與網格之特色。

圖四:數位空間示意圖
3. 格網/數位空間
貴中心以生態格網為世界知名,因此藉由正方格狀之壓克力「方格」板,排列組合成地球形狀之「網格」數位空間,來傳達「格網」之意象,並結合微微閃亮變化的LED的藍光與綠光,來展現0與1的資訊流動與生態呼吸,而中間LED顯示器也呈現此中心觀測之即時影像並轉換成格狀之Pixel影像,以表現更具藝術美感之半抽象影像。

圖五:數位空間示意圖
4. 網路
作品使用網路傳輸,將影像與互動介面以及國網中心之即時觀測站的即時影像串聯,以表現國「網」中心的獨特性。
5. 即時性的觀測站影像
突顯格網中心藉由湖泊、海洋之觀測,來表達對生態與人文之關懷。因此,將當下所觀測之即時影像,截取局部呈現於LED顯示器上,透過國網中心提供之即時影像,即時壓縮成適合之Pixel呈現於LED 顯示器,表現對格網中心即時觀測之重要研究成果。

圖六:LED影像示意圖
五、設置
作品設置於國網中心「中部知識庫格網發展中心」國際會議廳旁中庭,以挑高牆面的優點來設置公共藝術作品,將為來訪的國際學術人士帶來人文藝術氣息,並為突顯國網中心高科技特色,加入互動檯座互動生態觀測,也能在切換湖泊、海洋的動畫影像中觀察中心之生態研究。
設置地點原因:
1.國際研討廳之旁邊
可讓來訪參與研討會的人士皆能注視到此作品,並能由研究中心的人員代領操作,藉此了解格網中心相關之研究。
2.大廳入口左側
設置於此處,由於動線規劃是各個會議室與研究室的行徑路線。

圖七: 大廳入口左側
3.學員必經之處
參與學程的學員,皆能經由上課的途中,看到此作品的設置,參與互動並更能了解,格網中心的學術研究。

圖八:學員教室走道
4.右側之玻璃牆
吸引外面人士,經由玻璃圍幕看到國網中心內部,更能注意到在此有格網中心的成立。
圖九:右側之玻璃牆
5.互動、眾集之中心空間
在舉辦國際研討會的休息時間及茶會時間,皆能在此與作品進行互動交流。
圖十: 研討會茶會設置處
6.作品示意圖

圖十一: 修正後研討會茶會設置處示意圖

圖十二:挑高牆面
圖十三:修正後挑高牆面示意圖
六、作品造型與內容:
造型上企圖創造能與格網概念結合「人文生態保育理念」,因為觀測國網中心以共同描述國網中心科技研究的發展力,並建構出「生態觀景」的意象,透過網際網路傳輸,將即時觀測的生態景觀影像轉化呈現於LED顯示器。
1.圓形數位空間
「LED顯示器生態影像」共譜的數位空間。以如呼吸的亮燈速度顯出藍燈與綠燈,以及互動燈光之精彩變化。
2.空間連結
有如地球儀運行的軸心概念,象徵流動的0與1即時呈現觀測站之影像,喻表在觀測大自然與軸心的重要關係。
3.互動觸碰螢幕檯座
互動介面與參與者(研究人員與來訪人士)的對話,表現延續生態的命脈,此互動平台可讓參與者選擇三種系統 (1)將國網中心的觀測即時呈現於數位空間(2)五種國網中心所提供的觀測文字,如;地點、時間、科學議題、生態訊息等(3)互動創作平台之創作介面。

圖十四:修正後互動檯座示意圖
七、媒材使用:
延續藝術家擅長使用可表現的透明、透光、輕盈的霧面壓克力媒材,塑構球型數位空間並且利用LED顯示器表現地球軸心概念,呈現即時觀測的生態影像,互動檯座利用不鏽鋼塑造,與觸碰螢幕造型互相對映。
1. 壓克力格板
藉由正方格狀之壓克力「方格」板,排列組合成地球形狀之「網格」數位空間,來傳達「格網」之意象。 
圖十五:壓克力隔板示意圖
2.壓克力與半球體金屬結構圖

圖十六:壓克力與半球體金屬結構工程圖
3. LED燈
微微閃亮變化的LED的藍光與綠光,來展現0與1的資訊流動與生態呼吸。
4. LED顯示器工程圖
LED顯示器呈現此中心觀測之即時影像轉換成格狀之Pixel影像,以表現更具藝術美感之半抽象影像。

圖十七:LED顯示器工程圖
5. 鍍鋅鋼架與工程圖

圖十八:鍍鋅鋼架工程圖
6. 網路
使用網路傳輸,將影像與互動介面以及國網中心之即時觀測站的即時影像串聯,以表現國「網」中心的獨特性。
八、作品3D虛擬圖

圖十九:修正後作品虛擬圖
九、照明計劃

圖二十:日間照明

圖二十一:夜間照明